收听播客:#32. 在英国做艺术,第3年和第10年有什么不一样|五个草根艺术自组织的声音记录
Gourd Canteen-Weitian
现在是一个外面在下冰雹的天气,所以如果听到一些叮叮咚咚的声音的话,那是冰雹的声音。
ENF-X004
这一期节目我们收到了来自友台「小明拆台」的一封信:Ensemble Not Found的各位,展信佳。我们是旅英快十年的小明拆台,对来英第五年的你们有些好奇。
Ming Strike - Zhiyue
我们收到了Ensemble Not Found寄来的信,开头是:小明拆台的各位,展信佳。我们是来英第五年的Ensemble Not Found,对于旅英快十年的你们有些好奇。
Gourd Canteen-Cindy
小明和ENF你们好,我们是成立第三年的Gourd Canteen,成员中来到英国最久的已经有7年了。
Hidden Keileon-Ghost
我们是成立第四年的Hidden Keileon,我是Ghost。成员在英国生活最久的已经有十九年了。
LuckyPot-Lik
小明和ENF你们好,我们是成立一年半的幸运锅LuckyPot。成员里面来到UK最久的大概有四五年了。
五个组织都是谁?怎样的原因让大家选择英国作为基地?(00:45)
ENF-V11
我们是生活在伦敦的华人戏剧团体Ensemble Not Found,「后台观众」是我们与大家聊聊天的地方。我们分别是:
ENF-X004
演员x004。
ENF-V11
舞监v11。
ENF-W47
演员w47。
ENF-Q2666
管饭的q2666。
ENF-K12
以及导演k12。
ENF-X004
你认为自己挑选了个好时机来英国吗?
ENF-K12
不是。因为疫情占掉了三年。
ENF-Q2666
其实我认为还蛮合适的,正好赶上PSW签证。虽然我一直听说艺术funding每年变少,但是我认为,英国是我见过funding最多的地方。
ENF-X004
因为我来的时间没有很长,所以我无法判定它是否是一个好的时机,也没有前后的很多对比。
ENF-Q2666
我的对比对象是之前来英国的前辈,因为没有PSW,所以很多人很早就离开了。很多人想留下,但是没有机会。
Zhiyue
小明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英国的?
Mengting
我在2015年到伦敦。
Howl Yuan
我于2014年在伦敦读硕士。
Zhiyue
我到英国是2016年。
Zhiyue
下一题是,大家来到英国后决定留在英国的契机或者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我没有留在英国,目前不在英国。
Howl Yuan
我刚好抽到了打工度假签证,因此留下了。
Mengting
如果抽不到可能就不留下吗?
Howl Yuan
是的。
Zhiyue
但是,Howl拿到打工签证后,签证过期后,你仍然付出了留下来的努力。为什么?
Howl Yuan
我认为需要分阶段进行。最初想要抽打工度假签证,是因为我觉得,搬到任何国家或者地方都非常困难。我当时的感受是我差不多认识这个地方,然后就要离开,因为一年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我才想要尝试抽打工度假签证。我很幸运抽到签证,所以就留下来了。签证到期之后,我有想要继续进修的想法,这与我的背景有关。因为我之前不是纯艺术专业,学的科目完全不同,所以我认为可以学习更多东西。我认为有Institutional support会是好的。因为有这个机会,就申请了博士,所以就一直留到现在。
ENF-X004
是哪个时间点让你坚定了自己旅英艺术家的身份?
W47
我去年观看朋友的戏,发现需要给台上每个认识的人准备小礼物的那一刻。
ENF-K12
对我来说是,当我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人选之人—造浪者》这个台剧的post,然而很快被审核禁止之后,那一瞬间。
ENF-X004
我们的第五期播客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这部台剧的内容,也在小红书被禁掉了。如果大家好奇,那么可以去听一下。对x004而言是,2021年年底回国了几个月,国内疫情的阴影尚未消散,近距离感受国内的氛围后,已经不习惯了,因此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ENF-Q2666
Q266也是每次回国都会觉得,其实自己已经很习惯在英国创作跟生活了。
ENF-W47
不确定自己是否是旅英艺术家,然而发现只有在英国可以有人脉和朋友可以做剧场。
ENF-Q2666
另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是,去年第一次去Vault Festival时,因为票销售不佳,在推特上发了一封公开信邀请艺术家观看戏。当时只是非常绝望地发了一封信,但是受到了很多英国艺术家的支持和转发,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ENF-W47
还获了奖。
ENF-X004
感到自己受到了艺术家的认可。我们得的是「艺术家选择奖」。
ENF-Q2666
当身边的人觉得你是艺术家,就意味着,我真的可以是了。
抱团的原因和契机是什么?(07:30)
ENF-X004
我认为是,一个人做不了戏,做不了剧场。
ENF-K12
我与q2666在2019年在英国读第一个Master时,刚认识,就想以后要一起做一个剧团一起玩。
ENF-V11
V11原本打算回国担任白领,不知道为何被骗上了船。
ENF-W47
当时跟q2666开始聊,想象假如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做戏、一起创团。
Ming Strike - Mengting
大致是在2017年我们认识,之后一起做了一个表演项目。
Ming Strike - Howl Yuan
那时候我在Bristol举办活动,有机会邀请了梦婷,不容,和之月来做自己的表演。在不同场合认识的人,想说可以一起做些事情,于是我们就做了那出戏(Lucky Ping-Pong Dragon Karaoke)。
Ming Strike - Mengting
因为Howl是一个擅长攒局的人,他以策展人的身份组织活动认识了更多的人,之后他将更多的人集结在一起,并且举办了更多的活动。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我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如果不是住在大城市,尤其不是住在伦敦,互相没有这么容易碰到,有些事情需要actively engage。
Ming Strike - Mengting
这个点蛮有意思的,我们采访的人大多数是metropolitan londoners。Howl在Bristol的生存状态其实比较不一样,社交网络也比较不一样。采取主动性很关键。
Ming Strike - Zhiyue
在Exeter就更没有了,全靠各位老师把我带进大都市的环境当中。我认为现在的背景可能与我们2015,2016年的背景有出入。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我认为在这种地方不容易遇到ESEA背景的人,尤其是从事艺术的人,偶尔遇到的时候会有一种想要连接的自然倾向。那个时候与现在也有差别。那个时候连接的驱动力很强,而现在,Bristol也有ESEA艺术从业者的圈子了。他们也会固定举办活动,渐渐在发生,虽然通常是visual arts或音乐的圈子里比较多,做表演的确实偏少。
Gourd Canteen-Cindy
我和Weitian之前住在苏格兰,搬到伦敦后,虽然伦敦有很多华人或者会讲中文的艺术从业者,但是我们没有观察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可以让这些华人艺术从业者聚在一起,并且互相有一些除了私人层面认识之外的合作和互动的组织、平台或者空间。我们来到伦敦大约两三个月之后,第一次有了想要做葫芦食堂(Gourd Canteen)的念头。
Gourd Canteen-Weitian
葫芦食堂(Gourd Canteen)当时以及至今的自我介绍中使用的这个词,英文是initiative。强调的是事情,并不强调它作为哪种形式的组织存在。
Hidden Keileon-Ghost
我们都是一些独立的艺术创作者和策展人。我们都互相欣赏大家的作品,而且各自会在工作上有不同的合作,性格上也很合得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后来觉得,发展成一家公司的话,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让社会上更多人认识到我们。我们以CIC(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的身份,可以申请更大的资金,影响更深远的策划。
LuckyPot-Lik
我个人的出发点是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能够生存。在英国,个体会面对一个基本的生存问题,例如今天出现意外状况,明天房子不能住,或者丢掉手机、证件,这些都是基本的需求,它会突然成为生活中的首要麻烦。
当我和朋友在伦敦谈论要做社群时,我们认为自己无法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城市生活。我们的名字也是一家快餐店,我们会强调Transmigrant/再移民这样的候鸟身份。对比在英国出生长大多年的移民,这样的亚裔社群有自己的context。但由于英国政策原因,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在这里待三年以内,这一波人就会离开,换成下一波人。签证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人之间更加分散。虽然每年有大量的亚洲人和华人人口在伦敦,但是大家很难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我们最初创办幸运锅LuckyPot时,它的名字是火锅店。在吃火锅时,需要大家一起涮,要一起做饭才可以吃上。我们希望有一个地方,有一口锅,让我们在这里交换疑问、经历和困惑,或者交换一口饭,并互相支持。
团队是如何分工,如何制定目标的?会思考过自己是以什么形式运营的组织吗?(15:12)
ENF-X004
我们最初提到演员、舞监、导演这些职业,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抬头分工,在每个项目中擅长的就做什么。平时每个人会分配到administrative的work,每个月会开漫长的例会,有好几张工作表格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实际上我们没有artistic director,在很多项目中也采取轮岗共治的状态。
ENF-Q2666
最近我们注册了一个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即可盈利的社区服务公司。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最初我们并未认真把组织分工当回事,只是单纯的喝酒聊天。去年,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组织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它类似于non-hierarchical,没有说谁是谁的老板,谁对谁负责。这是基本结构,它依靠合作社的形式。我们确定会做的事情是Podcast,至于其他project,大家可以提出有兴趣的想法,并在每次例会中讨论。
Ming Strike - Zhiyue
目前为止,除了Podcast和Zine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工作吗?实际上,我们最初是想要一起演出,才聚到一起的。所以,我内心一直特别希望,我们可以在一起做一个更artistic的performative的项目。
Gourd Canteen-Weitian
如果一定要在英国的框架分类中选择,有Unconstituted association这样一个概念,是一个not for profit的组织,但不需要正式注册,依然可以以这个名义运作。如果说所以一定要说的话,我们是这样一个组织。
Hidden Keileon-Ghost
我们有六个人,每个人会根据能力和长处负责不同的东西。例如,Sandra负责策划不同的项目,John负责建立合作的节点,Angela负责音乐与关系拓展等等。大家的责任和权力都互相平衡,营造很高的团队归属感。我们每次制定目标都会通过很长的讨论来互相说服对方,这样会让我们更明白彼此间如何合作。
Hidden Keileon-John
我们申请成立公司的时候,就思考过是应该申请成为CIC还是charity的问题。考虑到charity需要Board of Trustees,即管制人来管制公司的方向和营运,我们作为directors的自由度就低了。所以我们最后决定成为一个CIC。当然我们也会邀请其它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一起合作、创作、做不同的艺术计划,这些人也会变成我们社群的一份子。
LuckyPot-Lik
幸运锅整个社群有一个谷歌的共享表格,你可以填写表格,你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技能资源,有形无形的东西,然后你就是幸运锅的成员了。整个社群最多时有几十个人,其中也有一些活跃且核心的成员,以空间负责人为主。至于幸运锅的空间,来自于小组里有意向的成员,他们将自己手上的空间,例如工作室和住所,分享出来作为活动空间。
目前有几个主要活跃的负责人员,之前196空间的负责人有四人。我们的分工相对自由,不会明确表示要完成类似公司的KPI和组织结构,更像是项目制共创。因此一个空间项目里,并非所有负责人都必须参与,或者有固定职位。主要取决于大家自愿决定。
草根抱团/组成小群体的必要性是什么?优势在哪里?(21:15)
ENF-W47
因为剧场是需要合作的地方,草根抱团意味着,不仅要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要互相帮忙完成彼此的目标,以及建立共同的目标。在这些团体中,由于目标相似或者相同,我们想做点事情是相同的,就可以更快地共享资源。由于我们来自相同的东亚文化背景,因此在某些价值观上的建立或者达成协议会更快。另外,因为我们都有visa的需求,我们毕业后需要申请Global Talent Visa,因此我们需要作品集、曝光、媒体和评论。我们互相帮忙制作不同的作品,这是快速累积创作的方式。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创作想法或者creative practice,因此我们在互相帮忙的情况下互相学习。我们有不同的人脉和朋友,聚集在一起,带领更多、更广的人加入这个团体。
Ming Strike - Howl
我倒是想思考小群体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是一个collective,这是另一件事情;我们所做的是一个平台,是一个Podcast。无论这个Podcast有多少人听,至少有一个平台,让别人听到你的观点。
Ming Strike - Zhiyue
你自己创作一个performance,然后演出和发声,难道观众就不会听到吗?
Ming Strike - Howl
例如当此平台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例如艺术家可以参加一个festival,但身份与运营一个festival不同。No matter how DIY we are,我们做的还是一个平台。我一开始做策展和programming的时候,我感觉最直接的差别是,别人看你的眼神不同或者对你的态度不同。因为他们知道你是programmer,你在艺术的金字塔上,有种权力跳升的感觉。我们做播客,也是在做艺术评论,我们有一个平台去做发声的管道,可以讨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议题。
Ming Strike - Mengting
对,而且这个平台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手中,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它不被机构审核,也不完全只是个体。
Gourd Canteen-Cindy
我认为草根抱团的必要性在于,使各自都只有一点资源的人合在一起,mobilise互相的资源,例如场地、时间、技能,比如说一个人的funding让一个组织的人都可以使用。虽然在一个ideal的situation里面会这样,但是具体情况可能不同。我认为一个必要性是,当每个个体在系统里被剥削得很惨,只有很少的机会和资源时,抱团某种程度上是把这些资源聚集到一起可以使用。另一方面,虽然我不是艺术家,但是作为个体艺术从业者,我很多时候找不到理由去做一些事情。作为个人,比如我想要与艺术家组织一场关于他的作品访谈的讨论会,如果作为个人邀请他联系场地,这件事情会有点奇怪。如果我是一个团体,有草根抱团的借口,我认为很多事情做起来会让我认为私募更方便。
Gourd Canteen-Weitian
有时候你要做一件事情,以你个人的名义发起,与以组织的名义发起,这种感觉会有所不同。即使这个组织只有两个人,甚至只有你一个人,但是你以这个组织发动一件事情,你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ENF-X004
你对未来有什么预期,想要走多远?
ENF-V11
短期目标是,我们可能会想到去巡演一些已经成型的作品。中远的目标是累积资源帮助别人,成为制作平台,去produce其他优秀作品。再长远一点的话,有朋友在考虑做道具租赁,以及考虑成为NPO(National Portfolio Organisation),可以长期得到Arts Council资助的组织。
ENF-Q2666
在英国从事剧场团体的资金基本来自于Arts Council England,简称ace。大部分人做项目是以项目为基础,向ace申请项目的资金。NPO是ace每三年选择几百个重点组织,给他们一个很大数额的资金,让他们在三年内可以进行组织运营,这意味着你有资金可以给大家稳定的付工资。
ENF-V11
再再再长远一点的话,我们团队中有三人想要拍摄电影,也想要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开餐厅或者综合性民宿,但可能除了原本的性质,还想要提供residency给艺术家,让他们在我们的空间里进行艺术创作。我们想还要拥有剧场,可能中国内一个,英国一个。
ENF-X004
我还蛮希望在五到十年内实现拥有自己的空间。
ENF-W47
有吃,有住,可以排练和表演。
ENF-Q2666
餐厅和民宿背后都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件事情最重要。
28:36 - ENF-X004
我们此时此刻最焦虑的是什么?
28:40 - ENF-K12
最焦虑的是,虽然我们非常忙碌,但是我们的钱仍然无法支撑我们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我们更多还是在为爱发电,争取稳定且可观的收入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英国公共基金和资源的access是怎样去了解到的?(29:00)
ENF-V11
首先要跟大家说明,我们主要做剧场作品,对其他艺术领域(比如视觉艺术)的资源了解有限。我们的经验是:
- 人脉和社群:通过同行和朋友分享信息,主动接触“贵人”(愿意帮助的人)。
- 线上资源:关注Funding相关的Instagram账号,定期查看更新的机会。
- 工作坊:参加Producing类的工作坊,获取申请指南和机构名单。
- 当你急需Funding时,可以疯狂Google关键词,比如“art funding UK”。
- 地方Council(区政府)有时会有小型艺术资助,了解他们会有哪些项目符合你对作品的预期,然后进行接触。如果这个地区对funding竞争没有那么大的话,那么相对没有那么难拿到。
剧场新人最大的困难是找场地和Funding。许多场馆要求你先有作品雏形,才能被纳入他们的节目单。这时候只能靠“刷脸”——去艺术节社交,或者用朋友的工作室排练。关键的建议是,申请前先积累人脉。让发钱的组织知道你的存在,比如提前联系场馆或合作方,在申请中列出他们的支持信。
关于Arts Council England(ACE)的基金,虽然资金较多,但是对整个项目的审核偏严格,算是比较难拿。他们更看重项目对社区的文化和社会影响,而非单纯的艺术质量。申请时要多“打勾”:比如涉及少数族裔、LGBTQ+、神经多样性等议题,成功率更高。如果英语写作困难,可以申请ACE的免费Support Worker帮你润色申请材料。
ENF-X004
你觉得自己和更早来英国的华人艺术组织之间有“壁”吗?
ENF-Q2666
没有,因为我认为我们遇到的前辈都非常好。可能唯一的壁是,作为移民,和本地人的组织可能会有一些区别。其实,所有前辈都非常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冲击。
刚到英国时,小明们对艺术环境的初印象是什么?与现在相比,有什么观察? (35:07)
Ming Strike - Howl Yuan
学生时期和毕业后关注产业的视角完全不同。生活方面的初印象是:店都这么早就关门了。
Ming Strike - Mengting
生活和艺术环境是环环相扣的。前两天我还和人提到,刚来英国的那两年我在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当时我自己旅游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苏格兰的很多地方,自己坐车就去了。当时旅游真的不用花很多钱,现在所有的定价都让人望而却步。
Ming Strike - Zhiyue
当时还有一镑的大巴Megabus。
Ming Strike - Mengting
反正觉得,当时这种方式省钱的非常多,后来我在伦敦,租的房间一个月500镑,而且类似的预算内的选择非常多。我认为现在很难想象。说回到industry,我认为这些都相关。总体反映的是物价上涨,但人的薪资没有上涨,行业内的funding在不断削减,因此最后大家都很struggle和burn out。
Ming Strike - Howl
回想一下,过去这十年里,我们经历了非常多的事情。我来的那一年,是苏格兰独立公投,后来又是大选,保守党单独过半,他们又推了脱欧,又再两次大选。所以英国政治上,是相对动荡的10年,脱欧后欧盟文化资金断了,保守党削减公共预算。
Ming Strike - Zhiyue
我们在寻求公共基金这方面其实也不是特别的积极。
Ming Strike - Mengting
补充一下,是否走公共Funding路线,也是一种组织或政治选择。有些艺术家不想依赖ACE,而是通过其他方式筹款。每个人的取向不同,每笔钱背后都有不同的筹码和代价。
有些艺术扶持计划的金额多年不变。比如2015年给1000镑,现在还是1000镑。考虑到通胀,实际支持力度在下降,申请意愿也降低了。
Ming Strike - Zhiyue
有没有你欣赏但遗憾解散的草根组织?
Ming Strike - Mengting
来了又走的人其实蛮多的,但可能有一定时间了,也好像说不出什么具体的。
Ming Strike - Zhiyue
有时候感觉不是组织解散了,而是主导的人换了地方。比如Yellow Earth Theatre旗下的木兰剧场(Mulan Theatre),它不算草根,但也是一个在英华人剧场。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我觉得组织解散或消失一定有它的原因。外人可能觉得可惜,但对当事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组织是以人为基础的,人的变化不一定直接反映到组织的结果上。有时候我们需要新陈代谢,消失的组织为新事物腾出空间。
自己的创作和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未来会更多地与ESEA(东亚和东南亚)艺术家合作吗?(41:15)
ENF-K12
这是一种无法回避且无法抗拒的关系。就像女性创作者无法用男性视角创作一样,身份是创作中的必然。既然无法回避,不如以它为起点,思考如何运用和呈现它。
ENF-X004
我们无法选择亚洲人的身份,作品也天然带有这种属性。我之前朋友用到的比喻,我是他的妈妈,我的作品无论长什么样,他都是我的孩子,他都是亚洲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在申请Funding或Commission时,我们会策略性地突出这些点,增加获得青睐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观众的理解能力,尤其是英国观众对亚洲叙事的接受度。
ENF-V11
会更多与ESEA艺术家合作,因为大家都是好人。V11平常与很多移民或global majority的剧组合作过。我认为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大家互相理解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我们倾向于与移民或者global majority合作,实际上也并不限于。重点是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处境,包括语言方面的情况。这对创作而言是一个很有帮助的事情。
Ming Strike - Mengting
2015年我刚来英国时,通常会给自己贴上“Chinese”或“BAME”的标签。当时有很多名字里带“Chinese”的组织,比如Kakilang的前身Chinese Arts Now和CFCCA。后来BAME演变成了ESEA,这是英国文化语境的变化。 另一个观察是,数据显示,来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过去十年翻了一倍。大概是二零二几年的数据比我来英国学习时翻了一倍。这个landscape里面,有很多95后或者00后的年轻中国艺术家,可能大学一整个专业里面都是来自中国的人,举办的展览里都是中国名字,交流起来全部使用中文,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Ming Strike - Howl Yuan
另一个有趣的变化是“Chineseness”的含义。以前它更多指“华人”,现在更多指“中国公民”。这个词有各种不一样的诠释空间,当Chineseness渐渐更多与地缘政治相关时,也许我们需要发明一些新的词语来指涉这个区域。
Ming Strike - Zhiyue
那么,大家创作和身份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Ming Strike - Mengting
尽量不想有太大的关系。我希望作品内核中在内核上融入中国哲学,比如天人合一、极简美学,但这些在美学和文化上的influence,甚至都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文化倾向的一部分。但我并不想将这些关键词放在大字报上面以便销售。
Ming Strike - Zhiyue
作品是你个人的一部分,但你不想把它粗暴地归类到某种身份标签中。
Ming Strike - Mengting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是否会多与ESEA艺术家合作?从倾向上而言,不会。有缘就合作,无缘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我也差不多。呼应小明拆台的manifesto:ESEA身份不需要被表演,而是可以内化为一种方法论。我们的播客不一定每集都聊亚洲话题,但因为是我们聊的,所以它自然带有ESEA的视角。们没有必要因为只是在这样的群体里面,就必须完成一些义务。归属感并非通过这些强行挤出的联系,而是通过连接建立起来的。
Ming Strike - Mengting
我感到的归属感更多来自一代移民群体,而不是和我肤色相同但生长经历完全不同的“精英”群体。
Ming Strike - Howl Yuan
一代移民也有很精英的,所以这更多是阶级差异。
Gourd Canteen-Weitian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我认为很神奇,我们俩在苏格兰生活时对于所谓的身份并不敏感,并且身边也不会有实际存在的以身份联系起来的组织发生。你需要做什么事情或者做自己的研究,就做自己的研究。就是说,identity is not a thing。但是到伦敦之后,我发现,it's a thing。身份突然变成了一个你需要关心、考虑、处理和面对的事物。而且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经验会让你逐渐发现,我们所谓的Chinese身份的定位很尴尬,很复杂,它很难被划分到英国本土语境的少数族裔里面,但好像在历史上某一刻,在英国语境里的Chinese或Asian的意义又非常广泛,所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交错在一起,因此我们对探寻identity也很有兴趣。
ESEA这个词是最近才流行的,我认为有很多这样官方的概念,是由上而下强加的类别,直接影响Funding申请时的术语选择。因此我认为这个类别somehow就火了,或者大家很自然地就把它拿来用了。然而我仍然对它保持很大怀疑,所以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Hidden Keileon-Bonnie
我们自己的创作和身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作作品,透过我们朋友与社群之间的相处,去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我们的创作源于生活,忠于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治愈过去的创伤。
Hidden Keileon-Jeffery
我们组织本质上就是要创作尚未存在且难以想象的作品。我们倾向于透过创作去反思人与人之间身份、国界、地理的本体普世价值,所以我们不一定只和ESEA艺术家合作,但因为同属这个群体,我们会继续与ESEA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分享生活经验,建立群体网络。
LuckyPot-Zhaozhao
关于英国亚裔艺术家组织与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以及身份之间的关系如何?未来是否倾向于与更多英国亚裔艺术家合作?我认为英国的环境相较于国内各方面条件更好,然而在亚裔方面很弱势。例如新旧移民在伦敦,亚裔之间在不同阶层和代际之间很难联系。然而另一方面,你不会被原有政治身份和人种固定,可以让自己进行更直接的主体性探讨。英国在民族多样性方面,很多时候让你认为这是一个招牌,名不副实。它被讨论和使用越多,最后可能会像一个陷阱一样。
LuckyPot-Julia
但是,即使不主动用这个标签去归位自己,这个独立个体的形容词无论如何在某些场合需要被加在前面。我认为我与起源的关系在于,我不会刻意强调和消除它,由于我的创作工具本身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因此它根本不需要我自己阐述它在这方面的关系。如果将这个问题搬回国内,另一些方面的讨论又不再成立了。因为艺术环境的进步进程有所不同,而且更常识性的问题难以讨论,这就是困境。
我们能靠艺术活下来吗?我们需要怎样的支持系统?理想中的艺术基础设施是什么样的?(57:00)
Ming Strike - Zhiyue
大家觉得能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独立吗?
Ming Strike - Mengting
没有。在英国我觉得不太行。
Ming Strike - Howl Yuan
我觉得世界哪个地方都不太行。
Ming Strike - Mengting
除非你隐居山林,一年卖一幅画够吃饭。
Ming Strike - Zhiyue
或者遇到一个特别有钱的赞助人。
Ming Strike - Mengting
艺术史上就是这样,18世纪的艺术家都靠赞助人。
Ming Strike - Zhiyue
或者你在高校教书。
Ming Strike - Howl
但那已经不算艺术了,是教育。
Ming Strike - Zhiyue
艺术是你的敲门砖,最终你拿到钱的当然不是靠艺术工作本身。
Ming Strike - Mengting
看怎么样诠释这个问题了。
Ming Strike - Howl
变现方法百百种,大家自己发挥吧。
Ming Strike - Zhiyue
Support Model方面,大学学习时,可以比较自由地获得物质上的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本质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付学费换来支持。它不是support model,而是商品交换。
Ming Strike - Mengting
我认为理想的艺术基础设施,应该包括廉租房、低价工作室。关于支持系统,我认为如果能有一个框架,真的让一群人能够更好的相互认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些hang out的机会,就很好。
Gourd Canteen-Cindy
我认为苏格兰在曾经funding比较够的时候,艺术世界给人一种大家都很nice的感觉,可以不用很卷,而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也能够有support。或者那里的生活成本本身就不高。
到伦敦之后,觉得伦敦就并非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说,我在伦敦的高校、大学和艺术院校读书的同学,都会认为伦敦学校的Admin做得很糟糕,学生支持很糟糕,会有来这里交钱只是在购买课程服务的感觉。我在苏格兰读书时,大学在艺术史系,会给人一种被包裹在阿姨和叔叔们关爱里的感觉。例如艺术史系的秘书是两个阿姨,她们非常关心学生,与学生聊天,除了课业之外的生活层面,只要涉及到他们知道的内容,她们也会很关心学生。因此我认为这与伦敦的教育机构情况有所不同,以此类推,也会推动其他人与人相处和互相支持的方式。
Gourd Canteen - Weitian
我想回答infrastructure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我无法在5分钟内完全回答。葫芦食堂一开始,就认为可以做我们的活动,并且直接address当时英国高校罢工,visa,funding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两个相对来说对英国的system,或者你这个问题里提到的support structure或infrastructure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苏格兰的政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再到伦敦有这样的对比。我们大致了解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政策如何影响个人和艺术家。只有对这些问题具备一定意识才可以开始讨论并且思考解决方案。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至少在英国语境中,其他移民或者少数族裔的移民群体可能在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经历过融入社会的过程。他们融入社会的同时也在了解如何在社会运作的基础上争取自己的权利,或者通过哪些方式为自己寻找到funding、community space funding或者与艺术相关的funding。毕竟公共基金,理论上应该对于在社会里合法居住的所有人而言应该是equally accessible。
Hidden Keileon - Jeffery
我们在英国接触到的support model主要是ACE,或者是其它慈善机构。我们过去几年都是项目制,但英国这几年项目不景气,项目资金不多,物价上升,行业竞争大,这两种support model的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而且这些资金的来源有很多限制,慈善机构的道德问题也让我们反思很多资源调配和阶级观念的问题。我们最着重的模式,仍然是通过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建立深厚的关系,促进文化机构之间的多元和公平性,一起去想象和建立未来。
Hidden Keileon - John
我们理想中的艺术架构,是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持自由独立文化工作者,令我们的生活和其它层面上有更多保障,从而去创作更多发人深省的作品,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除了资源之外,我们更加需要行业内不同的人的支持,明白自由工作者在现有框架内的各种限制。共同去建立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ENF-Q2666
比较好的support model普遍具备几个特性:首先比较开放,其次有非常明确的申请门槛,以及面向的人群,例如年轻人、中生代人或者偏老年人。
我们团队的两个作品都接受过Theatre Deli的SHIFT+SPACE项目的支持。这个项目只需要你有一个早期的作品想法,它不需要你是一个剧团,可以是任何个体或团体,也不需要有一个成型的作品。他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实用,还提供8小时免费排练厅和2天使用空间,将所有票房全部提供给艺术家。
ENF-X004
他们还有一个drop-in session,如果你对之后的创作之路有问题,可以在他们网站上预约免费半小时的招聘session,与他们的领导层进行一对一的online meeting。你可以向他提出任何问题,我之前问过关于producing的问题,他给的回答非常有干货,非常有帮助。
ENF-Q2666
沃特戏剧节(Vault Festival)门槛低,审核松,还能通过“观众通行证”看其他演出,认识同行。可惜今年因资金问题暂停了。
ENF-X004
Camden People’s Theatre的Programme Diversity很丰富,每年有很多Open Call机会,比如女性主义戏剧节、Solo表演等。他们每年春季都有专门开放给早期作品的scratch night演出机会,也有给个人的seed commision支持。
ENF-Q2666
理想的infrastructure:Universal basic income。
ENF-V11
我们大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但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无法得出结果,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健康的环境。
ENF-Q2666
我始终会去想象一个理想的情况,艺术工作不需要过度浪漫化。大家始终会有一种感觉,艺术要带一个「家」,或者艺术的struggling是一种常态。这是一个社会上的misconception。
英文的artist与中文的艺术家放在一起,感觉非常不同。中文的「艺术家」仿佛不是一个工作,而是身后的头衔和title。
ENF-W47
尽管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具有价值,但是它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有所不同。我在考虑是否有更健全的教学体系或者学习环境,让我们可以了解如何申请,以及是否有行政方面的执行人来支持我们自己的创作。除了创作之外,还需要更多与生存生活相关的内容,如何将作品带得更长远。
ENF-X004
我们希望社会美育普及可以更加深入,让每个人认为艺术是一种常态,不会认为这是额外的娱乐和高级消费。今天我想要做一件事情,就拿起一些工具开始做;今天有心情想看剧,就走进剧院;让消费群体和生产群体扩大,大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整个环境会更加健康。
ENF-Q2666
艺术不应该太高级。我之前一直在想Universal Basic Income,感觉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而不是让少数人拿到更多钱。
ENF-Q2666
前辈们可能觉得英国的状态在变差,但我觉得公共资金的好处是让艺术不那么曲高和寡。如果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那艺术会更偏向高端藏家。
ENF-W47
不懂艺术的人觉得艺术是高门槛的。我们卖的票也不过10镑。在台湾,有些人觉得进剧场是奢华的事情,但在英国,看戏是文化习惯。如果把创作日常的东西,它不会与生活有太大区隔。你可以去吃大餐,也可以经常看一出戏。
ENF-Q2666
而且英国的剧场可以喝酒,中场休息可以吃冰激凌,也不用坐得很端正。
ENF-X004
希望观众觉得他们有权利评价作品,而不是看不懂就告辞。
ENF-V11
没有谁比谁高贵。创作的人并不比欣赏艺术的人更高贵。
01:15:39 - ENF-W47
但我希望创作者被视为珍贵的人,因为我们都在努力创作。
在打工Surviving的路上,哪个兼职比较有趣?(75:50)
ENF-X004
我先分享我做过的几个兼职,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博物馆讲解。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知识。对我而言,讲解工作像是单方面输出的工作,不需要与人做太多其他方面的交流,对于I人而言非常友好。
ENF-Q2666
我在排练厅的前台工作,蛮轻松的,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补充一点,英国签证对艺术家兼职比较友好,不像美国。
ENF-W11
也可以做剧场前台,没有什么意思,但还是可以接触到一些比较厉害的演员。
ENF-W47
我在剧场前台工作,每周都能看不同的演出。可以一直观看不同的作品,蛮好的。我的另一个工作是roleplay,角色扮演,主要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练习如何与病人互动。假装你是病人,我认为非常好,他们有点像在做角色功课。
ENF-K12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在戏剧节的酒吧打工,氛围很放松。
ENF-Q2666
我给国内的人改文书,很辛苦并且不是特别有趣。但因为它是一种讲故事,做久了会发现很很有用。
ENF-V11
最后一条建议:千万不要去餐馆。
ENF-X004
对,基本上是所有人都后悔的一条路。
ENF-W47
感觉也是一条必经的天堂路。
大家将来会想继续在英国创作吗?(78:10)
Ming Strike - Howl Yuan
目前有一个base,但不会一直在这边。
Ming Strike - Mengting
不想在这里退休。其实伦敦不能代表英国,英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海边或山里的村子,去租个工作室也是不一样的体验,值得开发一下。
Ming Strike - Zhiyue
总结一下:离开伦敦,探索其他地方,再决定是否留在英国。
Ming Strike - Mengting
我觉得就是不能长久在伦敦吧!
Hidden Keileon - Bonnie
会的,因为我们全部成员都已移民过来,在英国也生活了超过五年了。建立了我们的朋友圈,家庭生活,对英国的社会议题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会继续透过我们的作品为社会上的小众群体发声,现阶段还是会选择继续在英国创作。
ENF-V11
想在冬天逃离英国。
ENF-W47
哪里有饭吃就去哪里。
ENF-X004
我短期内还是会在英国。
ENF-K12
我想去欧洲看更多当代剧场,但会把英国作为Backup Plan。
ENF-Q2666
我习惯了英国的创作逻辑和方式,积累了很多经验,暂时不想离开。
Gourd Canteen-Weitian
回头看的话,我们成立了葫芦食堂,最初觉得这件事需要有人做,自组织的驱动力很强。但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葫芦食堂前期做的很多事情依赖有这种冲力在,去组织更多人一起聚在一起;但要说改变的话,现在我们会重新思考初衷和方式。
让这个组织存活到现在的东西是什么?(81:35)
Ming Strike - Zhiyue
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我留在小明的主要原因是它是我的情感寄托。很多时候大家可能会说不要把感情和工作混在一起,但是有时候,尤其是我们这种目前主要为爱发电的组织,就是爱了。是我维持联系的一个渠道。
Ming Strike - Mengting
哪怕团队里因为Capacity问题不一起做节目,私下还是交往频繁的朋友。
LuckyPot-Julia
我一开始默认大家是独立状态,孤独感是必然的。虽然尝试与群体一起生活或者创作,但是我的期待并不是在这里找到知识和能量。但很惊讶的是我后来发现,和群体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困难会被化解一些。
对于找不到组织的人有什么建议?(83:28)
ENF-W47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找组织。如果你想找,可以先参加不同工作坊,认识其他艺术家,看看有没有兴趣重叠。最重要的是,厚着脸皮邀请别人来看你的作品。当你邀请别人时,你就创造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多看一些戏,如果是你喜欢的戏,那么在演出结束后可以与主创方交流分享你的喜好,这样可以更进一步。也可以邀请别人一起合作。由于大家在创始时都没有资金,我们可以考虑以交换技能的形式获取合作的可能性。
ENF-Q2666
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可以开免费工作坊,通过分享技能让别人觉得你有能力,更容易展开合作。
Hidden Keileon - Sandra
很多创作者都会有感受到孤独的过程,我觉得这是创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但同时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家会像磁石一样,找到同声同气的同类。但是你要抱着无目标的心态周围看看,例如看多一些不同种类的书,不同形式的表演和展览,参加不同的艺术活动,做些不同类型的事情,例如举办不同形式的跨界表演,和同侪交流的活动等。
Gourd Canteen-Cindy
我的建议是:自己变成组织。
Gourd Canteen-Weitian
现在外面已经放晴了呢。